通用汽车告急,福特告急,本田告急,标致雪铁龙(PSA)告急,捷豹路虎告急……近期,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跨国车企对中国汽车零部件是否会“断供”感到不安。“我们已将中国生产的零部件装在行李箱里空运至英国,但也只够用两周,第三周将会出现零部件短缺。”正如捷豹路虎首席执行官拉尔夫·斯佩思所公开表示的,全球汽车业对中国汽车零部件“断供”的焦虑在不断升级。
面对重大突发疫情带来的影响,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都指出,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复工复产,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要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要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能否克服困难,保证供货?记者为此对国内部分零部件企业进行了调查。
产业链经历“大考”
疫情发生以来,看到中国零部件企业春节假期延长、复工复产推迟、员工返岗不足带来的不利因素叠加,对中国汽车零部件“断供”的焦虑一直在欧、亚、美等地的汽车企业中蔓延。
还在2月初,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起亚,以及雷诺旗下子公司RSM宣布,由于中国零部件供应出现中断,将在韩国暂停生产。其中,现代汽车成为全球第一家在中国以外地区因疫情影响被迫暂停生产的汽车制造商。
随后,受零部件短缺影响,日产九州工厂的两条生产线分别于2月14日和2月17日停产。且随着零部件短缺状况的加剧,日产位于欧洲和美国的工厂或将面临生产中断的风险。
2月中旬,菲亚特克莱斯勒(FCA)宣布,其位于塞尔维亚的工厂已暂停菲亚特500L车型的生产,原因同样是零部件短缺。此外,丰田、沃尔沃、PSA等跨国汽车制造商都对疫情可能导致的零部件供应链中断发出了预警,并表示正在对风险进行关注和评估。
此外,令日产等企业感到“断供”焦虑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其很多零部件来自疫情防控最严峻的中国湖北。记者登录天眼查检索发现,武汉有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1200多家。其中,既包括东风系旗下公司配套供应的企业,更有数百家大大小小生产安全带、车内空调系统、天窗、螺栓、油箱阀等的本土中小企业;还包括博世、法雷奥、伟世通等跨国零部件巨头在武汉建立的工厂。其中,有140余家是外商投资或其分支企业,在所有外资企业中又以日本企业最多。这主要由于武汉是东风集团的大本营,而东风旗下拥有东风本田和东风日产两家日系品牌合资企业。日产从湖北零部件企业采购的产品中,包括从制动软管到空调控制器在内的800多种零部件,这使得日产汽车比大多数其他汽车制造商更容易受到影响。
“员工工资不能停发,再加上原材料采购成本、流动资金不足,还有悬而未决的物流运输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武汉一家出口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近期也在与员工沟通,等待复工的条件和通知,希望主机厂的欠款能及时到位,否则真的很难。“技术水平、自信心还是有的。”他表示。
当今,全球汽车产业链国际分工点多面广线长,已经成为突出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福特汽车在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50余家供应商;通用汽车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482家供应商。其中,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在其中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疫情之下,全球汽车业正经历一次严峻考验。尤其是地处疫情防控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此前延迟复工,部分影响了国内外车企的生产。
不过,情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此时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也在加班加点,从多方面加倍努力,力争按时交付零部件订单。
近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对250家企业进行的调研显示,59家企业或因生产线连续运转不停,或因防控措施较好,正常开工未受影响,占目前调研样本量的23.6%;有90家企业表示于2月15日前开工,占比36%;65家企业表示在2月底前开工,占比26%;还有36家、占比为14.4%的企业因地域政策问题,尚无明确开工计划。另外,有55%的企业预计2月底前产能可恢复到50%以上,但也有17.6%的企业持悲观看法,预计产能恢复20%以下,238家企业认为国内市场受到了严重影响,占比达到95.2%。但是,即使认识到现实存在诸多困难,依然有很多企业对出口充满信心,并积极努力保证轮胎出口按时交付。
克服困难来“保供”
应对危机,中国零部件企业正在克服困难保证供货。
位于深圳的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2月10日复工,由于部分员工尚未返岗,导致复产率不足50%。“虽然面临不少困难,但航盛电子依然向所有的海外客户承诺不减产、不延期、不涨价。”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洪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来为了订单能按时交付,航盛电子将原计划的海运订单改为空运,物流费用额外增加1000多万元。
人手同样不足的,还有多家零部件企业,如裕罗电器和京信电子。作为韩国现代在中国的线束制造供应商,在韩国现代于2月上旬暂停生产后,裕罗电器丹东生产厂,以及京信电子在江苏、安徽,青岛、即墨的4家分公司已经从2月10日起复工,在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员工到岗率虽只有60%~70%,但企业在保证防疫的情况下,合理安排,错开班次,提高效率,电子线束产品以最快速度顺利供应韩国车企。截至2月14日,中韩两国通过紧急通关措施,对来自裕罗电器和京信电子的1813吨、价值约332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的汽车线束产品进入韩国进行了快速通关。2月12日,韩国现代蔚山第二工厂、第四工厂、第五工厂已逐步恢复生产。
面对到岗率不足的现实困难,很多零部件企业还是表示将按时交付。“为特斯拉供货的上海工厂已正常开工。”均胜电子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均胜电子及其位于上海临港工业区的子公司均胜安全系统有限公司都已成为特斯拉的零部件供应商,2月10日复工后虽然短期人手不足,但总体进展顺利。
人手不足压力巨大,对此,很多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启用“智能化”的力量,并将此作为应对困难、保证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广东明池玻璃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自动化汽车玻璃生产线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寥寥几个工人就能完成整套生产线上的前处理、热弯、合片、包装等各个环节。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因技术革新、装备升级、数字化改造,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而山西省汽车零部件生产大户华翔集团2月4日复工后紧急启动智能制造生产线,赶制出口订单,“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满足世界500强客户的出口订单需求,努力维护‘中国制造’守合同、重信用的国际形象。”华翔集团副总裁张杰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
包括像航盛电子一样使用空运等方式的快速运输,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在当前的种种不利情况下,这样的成本上涨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但即使如此,国内零部件企业也在所不惜。为解决通用汽车、福特等跨国车企的零部件焦虑,从2月25日起,国内企业和相关方面合作,规划多架包机,把600多柜的集装箱零部件全部“飞速”运抵,保证了通用汽车北美、巴西和阿根廷的制造基地生产不断供,以及福特在东南亚的生产不停工,确保了全球汽车供应链通畅。
由于受疫情影响,在汽车零部件的一些细分领域,除了人手不足、成本增加的共性难题,也有一些各自的难题。对于出口量较大的汽车轮胎行业来说,物流难题是横在企业产品出口面前的一大“拦路虎”。
山东广饶是中国“轮胎之乡”,目前多家轮胎企业相继复工,但当地的物流却未完全恢复,有产品运不出去成为令企业头痛的一大难题。“目前,多数以轮胎运输为主的物流公司还没有全部上班,同时因防疫要求,司机返回广饶需要先隔离14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当地轮胎企业人士告诉记者,现在还有一些轮胎下线后,在等物流公司的运输车辆。“好在,在外贸中间商与地方政府沟通协商下,这一问题有望解决。”他说,现在的方案是从青岛港直接派车来运走,不过,运输费用可能又要上涨。
政策支持为企业“打气”
在疫情带来不利影响的重大考验面前,从国家到主管部门,也在不断结合实际,出台政策,为企业“打气”。
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要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推动复工复产,努力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要做好龙头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工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以及此前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对稳外贸提出要求,要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这也是当前国内汽车行业正在为之努力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没有国际合作,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汽车产业,而中国汽车产业也已经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如其言,因受疫情影响,也曾有个别外资零部件供应商考虑迁出中国另择他地,但实操却不容易,而且这也无法改变中国零部件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的地位。事实证明,供应链迁移并不是想像中的那么简单。即使是在外部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的韧性与对外资的黏性都是有力的。此前的2018年下半年,正值中美经贸摩擦升级之时,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对在华投资的379家德资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企业都明确表示从未考虑过转移产能,而且特斯拉还火速来上海建厂,耐人寻味。
“像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供应链,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人工成本、文化素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运营成本、零部件体系、交通运输等,综合优势一旦确立,迁移意味着从物质到文化的重建,短时间内并不现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杜芳慈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球汽车产业链格局的形成需要多年的积累,不会轻易发生根本性改变,疫情带来的影响只能是短期的、暂时的,汽车产业发展长期向好是可以肯定的。企业既要抓住眼前机遇竭力保证国际供应链畅通;也要考虑长远,努力提高质量和水平,靠扎实的努力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就是发展的希望。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还要稳外贸,加快“走出去”,对于企业面临的具体实际问题,各主管部门也在为企业“支招”。
2月18日,商务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支持外贸、外资等有关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支持相关机构为外贸企业和境外项目实施主体无偿出具因疫情导致未能按时履约的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从金融创新、管理体制、产权保护、人才激励等方面提出20条措施,为所有企业带来利好。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提出要做好员工健康管理,为复工复产提供保障。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进一步精简审批优化服务精准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要求各地要为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提供服务保障,建立健全企业复工复产诉求响应机制,消除企业后顾之忧。
“这些政策,加上地方政府的一些便利措施,为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希望能为企业带来利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让企业为全球汽车产业链正常运转做出更多贡献。”杜芳慈表示。
“在抓好防疫和复工的同时,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也不要忘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智能化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值得推广。”中国市场学会营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薛旭指出。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向《中国汽车报》记者表示,长远来看,汽车及零部件行业要为全球产业链做出更大贡献,提高产品档次更重要。他表示,中国汽车零部件年出口量不少,但价值不高,其原因就是出口的多是中低端产品。他认为,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链上,中国尚处在低成本优势的中低端环节,尚未掌握更多中高端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因此,零部件出口企业还需努力,进一步提升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上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也在不断成长,均胜电子、宁德时代、航盛电子等一批率先崛起的国内零部件出口企业都在沿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产业发展新趋势迈进,水平不断提升,已进入了准入门槛较高的跨国汽车公司全球采购体系中,不少国内零部件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高度认可。目前,福耀玻璃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0%以上,合作方包括劳斯莱斯、宝马、奔驰、凯迪拉克、奥迪等诸多跨国汽车品牌;宁德时代从2017年起就超越松下,登顶动力电池销量世界第一。
冬已尽,春可期。疫情面前,有序复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攻坚克难,积极稳定全球汽车供应链,成就他人,也为自己赢得新的机遇。“近来企业这些共克时艰的行动值得肯定,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变革时代,中国汽车产业要由大变强,就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强化供应链建设,全力做好国际合作这篇大文章。”付于武强调。
来源:《中国汽车报》